澎湖2011進修部觀休二甲-島嶼觀光發展
澎湖543小組
指導老師:徐瓊信
陳智偉
2099411018
吳柏傳
2099411008
陳駿傑
2098420038
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
媽宮城隍廟
基本資料
創建年代:清乾隆
43
(
1778
)年
位 置:馬公市重慶里光明路
20
號。
公告時間:民國
76
年
11
月
10
日
古蹟類別:縣定
種 類:祠廟
歷史沿革
澎湖目前有文澳及媽宮二座城隍廟,在台灣地區來說是很特殊的。媽宮城隍廟為閤澎公廟,尤以每年農曆
7
月普渡時需由城隍廟開始,其餘各地接續著舉行,所以俗諺有:「城隍廟放,觀音亭收」之說。
乾隆
44
年(
1779
),澎湖海防糧補通判謝維祺因位於廳署旁的文澳城隍廟規模狹隘,非敬神之道,乃率監生郭志達新建城隍廟於媽宮今址,有碑記尚存,
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,是非常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城隍廟
。
此後乾隆
55
年(
1790
)通判蔣曾年、嘉慶
3
年(
1798
)通判韓蜚聲、嘉慶
22
年(
1817
)通判潘覲光、道光
4
年(
1824
)通判蔣鏞及道光
24
年(
1844
)左營遊擊蘇斐然等均曾修建。
光緒
11
年(
1885
)清法戰爭波及澎湖。
2
月法軍犯澎,城隍廟傳出神明顯靈庇佑澎湖人民、兵勇之神蹟,事後城隍廟與天后宮獲皇帝賜匾尊崇,更加封城隍為「靈應侯」,格同府城城隍。光緒
12
年(
1886
)通判程邦基率民重建,今存有碑記記錄此事。
光緒
15
年(
1889
)清廷將澎湖廳署移至媽宮城內(今馬公市),媽宮城隍廟轉成為正式的官衙所在的城隍廟。城隍廟立址於媽宮總鎮署東畔塵肆之中,香火鼎盛,除了做為官方祭祀廟宇之外,亦收教化民心之功效。
日治時期以昭和
8
年(
1933
)之改建規模最大,不僅抬高屋架堂皇廟構,內外雕繪亦頗可觀。
民國
71
年(
1982
)因神殿年久失修,損壞嚴重,有翻修正殿屋頂及重做彩繪油漆等。民國
88
年(
1999
)再次修護,工程完竣即今日所見廟貌。
建築形式
媽宮城隍廟建築面積
723.68
平方公尺(
218.64
坪),為面闊五間,縱深二進式的平面格局。建物現有規模通面闊約
17
公尺,通進深約為
35
公尺。左右各留側院,天井平均深度約
2.5
公尺,廟前大埕受街道的影響,現況為近似梯形的不規則空間,最大深度僅
5
米。
台基面為石材,外墻以磚石混合構築,表面施以灰漿粉刷,大木結構採排山屋架之聯式構架作法,腰鼓梭柱、吊筒、栱頭龍飾、彎枋及牌樓看架等,皆具有澎湖當地特色。廟面形式主要以硬山式筒板瓦屋面,且由於其為合院形制,屋坡相連,頗為壯觀,施作難度極高,屋頂剪粘材料為傳統瓷碗,色彩豐富,造型生動,其題材廣泛有趣。
媽宮城隍廟在配置上封閉式空間格局的主要特色在於融合拜殿、川亭抱廈與大殿的正殿空間,在配置上視為單一進落,前與三川殿搭配形成實際格局二進,但卻同時具有三進式意象的新空間型態。
特色及文物
廟內主祀城隍爺,副祀文武判官、四神將(四大吏)、虎爺,臨水夫人及註生娘娘,並在內埕東西廂房設有「註祿司、陰陽司、褒善司、註壽司、速報司、罰惡司」六司官、七爺、八爺、文武班頭爺等神明。
光緒年間法軍侵澎,居民北走頂山(白沙島)避難,途中卻遭遇法軍炮火襲擊,人民無奈只能默禱城隍爺保佑,當下果然落了一場大雨,導致法軍的炮彈不能爆炸,眾人也因此逃過一劫。清法戰爭議和後,清廷有感城隍廟的神蹟,加封號為「靈應侯」,有「敕封靈應侯」匾一方,掛于中亭廟內正中。後殿正中有光緒御賜之「功存捍衛」匾額。城隍廟廟內聯柱很多,大殿神龕木聯為「當日肆無忌,滅理壞倫,君自幹去;今朝悔已遲,披枷帶鎖,爾自惹來」;又三川殿步口楹聯「將入廟來,當防失足;要歸家去,須早回頭」等。前落進門處懸有「你來了」、「悔者遲」二匾及上有二珠,下有五珠的
11
桁「大算盤」,皆寓深義,具警世作用。
在正殿左壁有乾隆
44
年(
1779
)的「澎湖改建城隍廟碑記」及光緒
12
年(
1886
)「重修城隍廟碑記」等石碑,由於年代已久,並經香火煙燻,字跡不甚清楚,也經廟方重新整理,描字後清晰可見,更能突顯城隍廟悠久的年代。
農曆
6
月初
6
日晚至
7
日清晨來媽宮城隍廟的「補運」,更是一特色。眾信徒以甜糯米飯一大碗,其上依家中人口數放置不剝殼染紅色的熟雞蛋,並圍以「補命錢」祈求城隍爺庇祐,祭拜完畢將蛋殼剝掉,意謂脫去壞運換上好運,並在蛋上灑些香灰,回家一路上不得與人言談,回家後全家老小可食用剝殼後的雞蛋,可保一年平安無事逢凶化吉。
媽宮城隍廟也有分靈到七美去,那是大正
8
年(
1919
)媽宮方府城隍赴八罩(今望安鄉)視察,大嶼(今七美鄉)善信專程至八罩恭請方府城隍順道來大嶼巡視。途中發現大嶼陰氣太重治安欠佳,遂上奏玉帝敕令龔府城隍長駐整頓。龔府城隍到鄉之初皆以扶鸞降示,大正
10
年(
1921
)始採用乩童之舉,大正
12
年(
1923
)開始整頓,指示不宜有以甕作頂,塔高
11
層之石塔,宜減少
2
層及多次繞境巡視,終使善信免過恐懼生活。歷經
90
年之久,七美城隍廟(森法殿)於民國
97
年(
2008
)農曆
4
月
27
日偕同七美鄉各寺廟回馬公城隍廟謁祖,完成信眾多年心願。
攝 影:陳智偉、吳柏傳
編 輯:
陳智偉、陳駿傑
照 片:現場拍攝
參考資料: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出版單位: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出版日期:中華民國99年12月 P.60-P.63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較新的文章
首頁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