澎湖2011進修部觀休二甲-島嶼觀光發展
澎湖543小組
指導老師:徐瓊信
陳智偉
2099411018
吳柏傳
2099411008
陳駿傑
2098420038
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
2011年11月20日大義宮
竹灣大義宮介紹:
竹灣大義宮乃竹灣村的居民信仰中心,主要祀奉關公,關於大義宮有許多有趣的傳說:諸如中法戰爭時關公顯靈擋下法軍的砲彈,使得竹灣村得以平安度過這場戰爭(淡水的清水祖師爺廟好像也有這類的傳說,神明怎麼這麼愛擋法軍的砲彈);另外耆老指出,位於大義宮前的半月池、馬僮及關公坐騎赤兔馬塑像,相傳建廟之初並無雕塑馬僮肖像,但因每至夜間村人經常聽聞馬蹄聲於聚落內響起,且四處奔馳,並常奔入民宅打擾村民安寧,經村廟開會決議之後,加塑馬僮肖像,從此赤兔馬村內奔馳聲響即沒在發生。
竹灣大義宮發展成為觀光景點的歷史甚早,可以推衍到1980年代,當時是非常著名的觀光景點。大義宮的觀光噱頭在於廟內地下室有一曲折的洞穴,以咾咕石砌牆並裝飾各類蓮花造型的照明燈飾,鑿有多處水槽餵養7-9隻的海龜,其中包括保育類的綠蠵龜。其中一池為許願池,許多遊客會於池中投擲錢幣許願,靈驗與否看個人詮釋。
大義宮飼養的海龜75年設地下蓮花洞時原來有15隻,目前大池有綠蠵龜5隻,赤蠵龜1隻,小池有玳瑁3隻,目前每日換水,定期餵食、注意營養,大義宮的海龜除了保育課有在指導如何保護照顧外,若有受傷生病也送到海龜救護收容工作站調養。
耆老的記憶:
竹灣古地名為竹篙灣,據聞因竹灣地區在清朝以前生長了許多竹子,這也是西嶼斗笠的主要材料來源,所以該地區就叫做竹篙灣。
竹灣許家和二崁陳家300年前有段不得婚嫁的故事:二崁先祖陳廷益公夫婦據傳為少林弟子武藝高超,兩人因相愛不容於佛門避居澎湖二崁,陳公避居澎湖後努力經營二崁地區,很快佔有二崁龜山以南的海域成為其經濟活動區域,別村村民覬覦陳家辛勤開拓的漁場,卻害怕陳家夫婦的武功不敢造次侵犯,於是便千方百計想設計陳家夫婦。恰好陳家有一女兒外嫁隔壁竹灣村許家,某年夏日竹灣廟會邀請陳公前往竹灣宴餐,許家人乘機大灌陳公黃湯,趁著陳公酩酊返家時,竹灣許家人派了數十長工尾隨至二崁,陳公一回家就倒頭大睡,他的妻子在外頭整理魚具時突然聽屋內一聲慘叫,衝進屋內發現丈夫遭一隻魚叉刺中要害身亡,陳公的妻子拿起扁擔一陣追打便打死了二十幾個壯丁。陳公死後他的妻子把他遷葬大池角,故意不埋葬在二崁,且蓋了三座假墓以防仇家破壞,並立下祖規要二崁陳氏後代子孫不可與竹灣許家聯姻。
不過數百年過去之後,這項不准聯姻的戒律早已不存在。
大義宮 廣場外 拍攝/吳柏傳
大義宮 入口前的半月池景觀 拍攝/吳柏傳
大義宮 正門口 拍攝/吳柏傳
大義宮 內廳 拍攝/吳柏傳
圖片取自大義宮內海報簡介內容
圖片取自大義宮內海報簡介內容
圖片取自大義宮內海報簡介內容
圖片取自大義宮內海報簡介內容
圖片取自大義宮內海報簡介內容
圖片取自大義宮內海報簡介內容
資料來源:沿著菊島旅行網站 /
澎湖時報[2006/10/23] /
大義宮內海報簡介內容
照片拍攝:陳智偉.吳伯傳
檢視較大的地圖
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
100-10-16通樑古榕樹
吳柏傳 拍攝 廣場
基本資料
創建年代:民前267年(明未清初),清嘉慶元年遷建於此
位 置:澎湖縣白沙鄉通梁村。
古蹟類別:縣定
種 類:祠廟
歷史沿革
通梁 保安宮 康府王爺/陳智偉 拍攝
保安宮─康府王爺
靈跡顯著、香火鼎盛
保安宮是通梁村的宗教信仰中心,初建於清順治元年(西元1644年),迄今已300餘年歷史,原主祀「黑府千歲」,後村民請神指示,改以奉祀康府3位王爺,長年靈跡顯著,香火非常鼎盛,信眾眾多虔誠膜拜,所以民國40年在高雄又設一分宮。
保安宮經歷歲月侵襲,在明永曆26年(西元1672年)、日昭和9年(西元1934年)兩度重建;民國54年又因不堪風雨侵蝕,棟角傾頹,村民們三度整修。保安宮的建築依照古代宮廟規格設計,木工工藝精髓傑作,保存了另一種雕塑純樸美。近年保安宮內殿再受漏雨之苦,鄉老共識,邀集旅台鄉親共襄盛舉,民國83年又重新整建,如今的保安宮較之前廟貌更加富麗堂皇金碧輝煌,是旅客遊通梁村必到之處,信徒參拜踴躍,廟的四周設有五營頭鎮邪,保佑鄉民、遊客平安。
吳柏傳 拍攝
吳柏傳 拍攝
五營頭鎮邪之一 /
吳柏傳 拍攝
通樑保安宮,創建於清雍正二年,嘉慶元年於現在的位址重建,廟內主祀康府三位王爺及黑府王爺。 康府王爺史蹟
西元一千五百年前,有一窮秀才康實根,執教為生,為人忠厚,其子康太,由於常跟在其父母身邊,七歲已積學滿腹,十一歲勤練武術,十九歲中舉,二十歲武舉,數度伐匪有功,封為巡撫,晉為總兵,四十二歲伐番傷殘,一手傷癒後,告老還鄉,繼承父業,五十九歲俗業已盡,迎天神,入天宮,村人在其墓前築康太祠,康太在天修練後,接任康太祠,不久轉任甘肅武王廟,後接旨轉任澎湖通梁村保安宮,對善男信女祈求均有,明確提引,與顯靈故至今,為村民敬仰供奉。
通樑古榕
陳智偉 拍攝
通樑古榕的種植也是無心柳,那是該林宅族人林瑤琴於南明永曆27年(1673)所植在保安宮的廣場上,目前共有98條氣根因接觸到地面,榕樹向四方擴展支條技繁葉茂,而形成天然的遮陽棚,綠蔭覆蓋達660平方公尺之多。
陳智偉 拍攝
通樑林家古宅
陳智偉 拍攝
該古宅屬澎湖早期建築,與鄰近古榕樹、古聚落關系密切。當地住民以鄭、陳、林姓居多,往昔有透西船與唐山生意來往,經濟較為富裕,留下一些造型精美的傳統民宅。由於林家以前有透西船和大陸來往,古宅建築材料中的唐山紅磚、泉州白石、綠釉花窗。
吳柏傳 拍攝
檢視較大的地圖
攝 影:陳智偉、吳柏傳、陳駿傑
編 輯:陳駿傑、吳柏傳
照 片:現場拍攝
參考資料: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出版單位: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出版日期:中華民國99年12月 P.60-P.63
(以上由友站「王之醮」家長『c.k.wang』提供)
走讀台灣http://www.walkingtaiwan.com/content/county/city_POI.asp?ids=65&jid=14&bid=5
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
媽宮城隍廟
基本資料
創建年代:清乾隆
43
(
1778
)年
位 置:馬公市重慶里光明路
20
號。
公告時間:民國
76
年
11
月
10
日
古蹟類別:縣定
種 類:祠廟
歷史沿革
澎湖目前有文澳及媽宮二座城隍廟,在台灣地區來說是很特殊的。媽宮城隍廟為閤澎公廟,尤以每年農曆
7
月普渡時需由城隍廟開始,其餘各地接續著舉行,所以俗諺有:「城隍廟放,觀音亭收」之說。
乾隆
44
年(
1779
),澎湖海防糧補通判謝維祺因位於廳署旁的文澳城隍廟規模狹隘,非敬神之道,乃率監生郭志達新建城隍廟於媽宮今址,有碑記尚存,
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,是非常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城隍廟
。
此後乾隆
55
年(
1790
)通判蔣曾年、嘉慶
3
年(
1798
)通判韓蜚聲、嘉慶
22
年(
1817
)通判潘覲光、道光
4
年(
1824
)通判蔣鏞及道光
24
年(
1844
)左營遊擊蘇斐然等均曾修建。
光緒
11
年(
1885
)清法戰爭波及澎湖。
2
月法軍犯澎,城隍廟傳出神明顯靈庇佑澎湖人民、兵勇之神蹟,事後城隍廟與天后宮獲皇帝賜匾尊崇,更加封城隍為「靈應侯」,格同府城城隍。光緒
12
年(
1886
)通判程邦基率民重建,今存有碑記記錄此事。
光緒
15
年(
1889
)清廷將澎湖廳署移至媽宮城內(今馬公市),媽宮城隍廟轉成為正式的官衙所在的城隍廟。城隍廟立址於媽宮總鎮署東畔塵肆之中,香火鼎盛,除了做為官方祭祀廟宇之外,亦收教化民心之功效。
日治時期以昭和
8
年(
1933
)之改建規模最大,不僅抬高屋架堂皇廟構,內外雕繪亦頗可觀。
民國
71
年(
1982
)因神殿年久失修,損壞嚴重,有翻修正殿屋頂及重做彩繪油漆等。民國
88
年(
1999
)再次修護,工程完竣即今日所見廟貌。
建築形式
媽宮城隍廟建築面積
723.68
平方公尺(
218.64
坪),為面闊五間,縱深二進式的平面格局。建物現有規模通面闊約
17
公尺,通進深約為
35
公尺。左右各留側院,天井平均深度約
2.5
公尺,廟前大埕受街道的影響,現況為近似梯形的不規則空間,最大深度僅
5
米。
台基面為石材,外墻以磚石混合構築,表面施以灰漿粉刷,大木結構採排山屋架之聯式構架作法,腰鼓梭柱、吊筒、栱頭龍飾、彎枋及牌樓看架等,皆具有澎湖當地特色。廟面形式主要以硬山式筒板瓦屋面,且由於其為合院形制,屋坡相連,頗為壯觀,施作難度極高,屋頂剪粘材料為傳統瓷碗,色彩豐富,造型生動,其題材廣泛有趣。
媽宮城隍廟在配置上封閉式空間格局的主要特色在於融合拜殿、川亭抱廈與大殿的正殿空間,在配置上視為單一進落,前與三川殿搭配形成實際格局二進,但卻同時具有三進式意象的新空間型態。
特色及文物
廟內主祀城隍爺,副祀文武判官、四神將(四大吏)、虎爺,臨水夫人及註生娘娘,並在內埕東西廂房設有「註祿司、陰陽司、褒善司、註壽司、速報司、罰惡司」六司官、七爺、八爺、文武班頭爺等神明。
光緒年間法軍侵澎,居民北走頂山(白沙島)避難,途中卻遭遇法軍炮火襲擊,人民無奈只能默禱城隍爺保佑,當下果然落了一場大雨,導致法軍的炮彈不能爆炸,眾人也因此逃過一劫。清法戰爭議和後,清廷有感城隍廟的神蹟,加封號為「靈應侯」,有「敕封靈應侯」匾一方,掛于中亭廟內正中。後殿正中有光緒御賜之「功存捍衛」匾額。城隍廟廟內聯柱很多,大殿神龕木聯為「當日肆無忌,滅理壞倫,君自幹去;今朝悔已遲,披枷帶鎖,爾自惹來」;又三川殿步口楹聯「將入廟來,當防失足;要歸家去,須早回頭」等。前落進門處懸有「你來了」、「悔者遲」二匾及上有二珠,下有五珠的
11
桁「大算盤」,皆寓深義,具警世作用。
在正殿左壁有乾隆
44
年(
1779
)的「澎湖改建城隍廟碑記」及光緒
12
年(
1886
)「重修城隍廟碑記」等石碑,由於年代已久,並經香火煙燻,字跡不甚清楚,也經廟方重新整理,描字後清晰可見,更能突顯城隍廟悠久的年代。
農曆
6
月初
6
日晚至
7
日清晨來媽宮城隍廟的「補運」,更是一特色。眾信徒以甜糯米飯一大碗,其上依家中人口數放置不剝殼染紅色的熟雞蛋,並圍以「補命錢」祈求城隍爺庇祐,祭拜完畢將蛋殼剝掉,意謂脫去壞運換上好運,並在蛋上灑些香灰,回家一路上不得與人言談,回家後全家老小可食用剝殼後的雞蛋,可保一年平安無事逢凶化吉。
媽宮城隍廟也有分靈到七美去,那是大正
8
年(
1919
)媽宮方府城隍赴八罩(今望安鄉)視察,大嶼(今七美鄉)善信專程至八罩恭請方府城隍順道來大嶼巡視。途中發現大嶼陰氣太重治安欠佳,遂上奏玉帝敕令龔府城隍長駐整頓。龔府城隍到鄉之初皆以扶鸞降示,大正
10
年(
1921
)始採用乩童之舉,大正
12
年(
1923
)開始整頓,指示不宜有以甕作頂,塔高
11
層之石塔,宜減少
2
層及多次繞境巡視,終使善信免過恐懼生活。歷經
90
年之久,七美城隍廟(森法殿)於民國
97
年(
2008
)農曆
4
月
27
日偕同七美鄉各寺廟回馬公城隍廟謁祖,完成信眾多年心願。
攝 影:陳智偉、吳柏傳
編 輯:
陳智偉、陳駿傑
照 片:現場拍攝
參考資料: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出版單位: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出版日期:中華民國99年12月 P.60-P.63
較新的文章
首頁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