澎湖2011進修部觀休二甲-島嶼觀光發展
澎湖543小組 指導老師:徐瓊信
陳智偉2099411018
吳柏傳2099411008
陳駿傑2098420038
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
外垵溫王廟巡禮
簡介:外垵大廟
現址:西嶼鄉外垵村80-1號。
宗教:道教。
奉祀主神:溫府王爺。
組織型態:管理人制
祭典日期:農曆二月八日
繼承慣例:信徒大會選舉
各殿神明:後殿中座供奉溫王爺,右邊依序供奉北極玄天上帝,文衡聖帝。左廂供奉媽祖及千里眼、順風耳。右廂供奉註生娘娘。
中殿左邊列由內往外依序供奉:池王、李三王、梁王、朱伯,前側供奉大廳爺及文判,桌下供奉虎爺一尊。右邊列由內往外依序供奉:李王、何王、羅王、吳王及一尊不倁名王爺,前側供奉李元帥爺及武判。中間供桌上奉祀十六尊王爺。前殿供奉天主神一尊。
歷史緣由:
神明起源未詳,約於康熙十年興建小廟,約二十五坪地,民國八年重修,民國五十五年改建至民國六十年竣工。2007年外垵公廟溫王廟整修落成。
地點:外垵溫王宮
王爺,俗稱為「千歲爺」、「千歲爺公」,亦稱「代天巡狩」。澎湖百姓大多簡稱為「王爺」或「千歲」。
關於「王爺」的由來,傳說龐雜,莫衷一是,但是澎湖流傳較廣的是:唐玄宗開元年間,道士張天師(漢朝張道陵的後裔代代稱為天師),道號「真人」,精通咒語符法,無邊法力名聞遐邇。唐明皇(玄宗)特召進京,為試其虛實,預先安排三百六十名當科進士,在御花園地窖裡吹笙奏樂,然後對張天師說:「這些怪異之聲音,請施法化解之。」張天師掐指一算便知因由,立刻回答說:「這既不是妖,也不是怪,皇上可用腳尖往地上一點,便知分曉。」皇上於是用腳一跺,頓時地窖崩塌,可憐三百六十文武進士,全部一命嗚呼。玄宗為悼念這些冤魂,並懼其作祟討命,令天下建廟供奉祭拜,並各封為「王爺」,遊府吃府,遊縣吃縣。
另一傳說則是:明朝末年,三百六十名及第進士由於不願在滿清統治下為官,皆自縊身亡,其靈魂升天之後,「玉皇大帝」憫其忠烈,一一賜封為王,授命下凡,稽察人間善惡,其王府稱為「代天府」,巡境稱「代天巡狩」。所以澎湖各村里「王爺」誕辰慶典,抬神轎遊行,叫做「出巡」,也就是取「代天巡狩」之意,而其他神明遊行只能稱做繞境。
據傳:這三百六十位王爺,計有一百三十二姓,台澎地區的王爺則佔其中的一百零六姓。澎湖的廟宇有的奉祀為主神,有的恭迎奉祀為「客神」,這些客神快的三、五年即需送走,慢的二、三十年才送走,由於不是長久鎮殿的神祇,神像都用紙糊塑造,又稱為「紙王爺」。一般廟宇多以王爺數尊合祀,常見的是三、五、七尊合祀,稱為三府千歲、五府千歲或七府千歲。
澎湖地區奉祀「王爺」為主神的廟宇,計有馬公北甲北辰宮、馬公南甲海靈殿、火燒坪靈光殿、重光威靈殿、安宅周王廟、桶盤福海宮、東文溫極殿、菜園東安宮、前寮朱王廟、石泉朱王廟、興仁懋靈殿、井垵吳府殿、風櫃溫王殿、太武玄靈殿、龍門安良廟、中西代天宮、沙港廣聖廟、東石泰靈殿、岐頭鳳儀宮、小赤崁蜩鳴宮、通樑保安宮、小門震儀宮、合界威揚宮、林投鳳凰殿、二崁二興宮、內垵內塹宮、外垵溫王宮、赤馬赤樊桃殿、風櫃金王殿、水垵李王宮、東安中宮廟、西安后寮宮、東吉啟明宮、將軍永安宮、東嶼坪蕭府廟、中社五府千歲廟、海豐吳府宮等。
地理景觀:
外垵台地的東側斜坡,早期有風吹砂形成的白馬圖案,俗稱「白馬崎」。這特殊的景觀,是因為強勁的東北季風,將內垵沙灘的細沙吹拂搬運到斜坡而成的。
廟會活動實況:
正月十五日→上元節。公祖出巡查夜。舉辦乞龜活動。村內民眾連續三日在廟口舉行歌唱、才藝表演。這是本村的特色,也是一種值得推行的民俗活動。
二月廿八日→溫主公生日。建醮三日。唱戲三坪。
二月廿八日→鎮符
三月廿三日→媽祖生日。建醮三道。唱戲多坪。(各船東如為酬神,會連續建醮)。
廟程休閒實況:
在澎湖屬最大漁村的西嶼外垵村,民風樸實,居民大都以海為田,為保傳統習俗,每年元宵節全村皆發起感謝神恩之舉,不僅遠航漁船自動返航,村內漁民船家也相約不出海,待夕陽西下後,停泊在漁港內的漁船即打亮所有燈火,持續三天。而村廟溫王宮在三日燈會中也配合辦理聯歡晚會及猜燈謎活動,並進行夜間廟會神轎繞境出巡活動,每年皆為這保守的外垵漁村帶來熱鬧盛況。
外垵元宵節(外垵漁火、外垵煙火表演)
說明:位於澎湖本島的外垵村,為了感謝老天爺一年來的照顧,在每年的元宵節起連續三天(農曆正月十五日,又稱上元節),會舉辦澎湖獨特的元宵慶祝活動,外垵村內的100多艘漁船紛紛駛進港灣,並且整齊地停泊港內,約於晚上七點左右,所有漁船同時將一盞盞2000燭光的火繒燈齊開,這時整個外垵村亮的如同白晝一般,村中各甲頭也會同時釋放煙火,把港灣點綴的燦爛輝煌,爪蛙將外垵元宵節美麗的煙火與漁火照片及影片與大家分享,推薦大家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到澎湖外垵來過元宵節。
外垵元宵節(外垵漁火、外垵煙火表演)
說明:位於澎湖本島的外垵村,為了感謝老天爺一年來的照顧,在每年的元宵節起連續三天(農曆正月十五日,又稱上元節),會舉辦澎湖獨特的元宵慶祝活動,外垵村內的100多艘漁船紛紛駛進港灣,並且整齊地停泊港內,約於晚上七點左右,所有漁船同時將一盞盞2000燭光的火繒燈齊開,這時整個外垵村亮的如同白晝一般,村中各甲頭也會同時釋放煙火,把港灣點綴的燦爛輝煌,爪蛙將外垵元宵節美麗的煙火與漁火照片及影片與大家分享,推薦大家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到澎湖外垵來過元宵節。
外垵漁火的傳統:外垵人過年有一個特殊的風俗習慣,就是在除夕夜必須關緊大門,直到大年初一看好吉時再開門,同時唸一些「大門一個開,金錢歸大堆」等吉祥話,期間則從後門出入。而漁船也一樣,除夕夜一定要回港熄火,待到初四或初五,再發動馬達,同時把漁火全開,取其光明在望或添丁(燈的台語與丁發音相同)的寓意。三十年前,外垵漁港建成,漁民們約定俗成,在元宵節點亮漁火,成為今天澎湖八大景之一的「外垵漁火」。
資料來源:台灣寺廟專欄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u_1dyISCAE9R9GNlavM3tg--/article?mid=1745
檢視較大的地圖
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
2011年11月20日大義宮
竹灣大義宮介紹:
- 竹灣大義宮乃竹灣村的居民信仰中心,主要祀奉關公,關於大義宮有許多有趣的傳說:諸如中法戰爭時關公顯靈擋下法軍的砲彈,使得竹灣村得以平安度過這場戰爭(淡水的清水祖師爺廟好像也有這類的傳說,神明怎麼這麼愛擋法軍的砲彈);另外耆老指出,位於大義宮前的半月池、馬僮及關公坐騎赤兔馬塑像,相傳建廟之初並無雕塑馬僮肖像,但因每至夜間村人經常聽聞馬蹄聲於聚落內響起,且四處奔馳,並常奔入民宅打擾村民安寧,經村廟開會決議之後,加塑馬僮肖像,從此赤兔馬村內奔馳聲響即沒在發生。
- 竹灣大義宮發展成為觀光景點的歷史甚早,可以推衍到1980年代,當時是非常著名的觀光景點。大義宮的觀光噱頭在於廟內地下室有一曲折的洞穴,以咾咕石砌牆並裝飾各類蓮花造型的照明燈飾,鑿有多處水槽餵養7-9隻的海龜,其中包括保育類的綠蠵龜。其中一池為許願池,許多遊客會於池中投擲錢幣許願,靈驗與否看個人詮釋。
- 大義宮飼養的海龜75年設地下蓮花洞時原來有15隻,目前大池有綠蠵龜5隻,赤蠵龜1隻,小池有玳瑁3隻,目前每日換水,定期餵食、注意營養,大義宮的海龜除了保育課有在指導如何保護照顧外,若有受傷生病也送到海龜救護收容工作站調養。
耆老的記憶:
- 竹灣古地名為竹篙灣,據聞因竹灣地區在清朝以前生長了許多竹子,這也是西嶼斗笠的主要材料來源,所以該地區就叫做竹篙灣。
- 竹灣許家和二崁陳家300年前有段不得婚嫁的故事:二崁先祖陳廷益公夫婦據傳為少林弟子武藝高超,兩人因相愛不容於佛門避居澎湖二崁,陳公避居澎湖後努力經營二崁地區,很快佔有二崁龜山以南的海域成為其經濟活動區域,別村村民覬覦陳家辛勤開拓的漁場,卻害怕陳家夫婦的武功不敢造次侵犯,於是便千方百計想設計陳家夫婦。恰好陳家有一女兒外嫁隔壁竹灣村許家,某年夏日竹灣廟會邀請陳公前往竹灣宴餐,許家人乘機大灌陳公黃湯,趁著陳公酩酊返家時,竹灣許家人派了數十長工尾隨至二崁,陳公一回家就倒頭大睡,他的妻子在外頭整理魚具時突然聽屋內一聲慘叫,衝進屋內發現丈夫遭一隻魚叉刺中要害身亡,陳公的妻子拿起扁擔一陣追打便打死了二十幾個壯丁。陳公死後他的妻子把他遷葬大池角,故意不埋葬在二崁,且蓋了三座假墓以防仇家破壞,並立下祖規要二崁陳氏後代子孫不可與竹灣許家聯姻。
- 不過數百年過去之後,這項不准聯姻的戒律早已不存在。
![]() |
大義宮 廣場外 拍攝/吳柏傳 |
![]() |
大義宮 入口前的半月池景觀 拍攝/吳柏傳 |
![]() |
大義宮 正門口 拍攝/吳柏傳 |
![]() |
大義宮 內廳 拍攝/吳柏傳 |
![]() |
圖片取自大義宮內海報簡介內容 |
![]() |
圖片取自大義宮內海報簡介內容 |
![]() |
圖片取自大義宮內海報簡介內容 |
![]() |
圖片取自大義宮內海報簡介內容 |
![]() |
圖片取自大義宮內海報簡介內容 |
![]() |
圖片取自大義宮內海報簡介內容 資料來源:沿著菊島旅行網站 /澎湖時報[2006/10/23] /大義宮內海報簡介內容 照片拍攝:陳智偉.吳伯傳 檢視較大的地圖 |
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
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
訂閱:
文章 (Atom)